重要通知
-
学历技考双认证
国家承认学历,学信网可查
-
对口市场设专业
培育工匠人才,保证对口就业
-
对口升学圆梦想
普高对口十单招,总有一考适合你
-
对口就业有保障
专业对口安置工作,确保学生安心就业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之思考
进入21世纪,社会便进入了“三化”时代,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青少年中不断出现的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加强中等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德育怎样才能具有实效性?现代德育的基础是什么?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处于什么位置?怎样把握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探索什么样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与观念。这些成为我们必须探究和面对的问题。
如果单从我国教育课程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和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却是显而易见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与政治教育混为一体,忽视学生基本道德素质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德育工作实效性面临巨大的挑战的今天,需要努力寻求德育的基础,寻找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结合点,使道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首先要更加重视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建立,即---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
我们知道,说起容易,做到难。怎样进行养成教育?如何很好地把握切入点和实效性?下面,我想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尊重——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结合点
我给学生上了第一堂课,下课后两个女生对着我笑,我并没在意。很长时间全班上课情况出奇的好,与别的老师反映截然不同。下课后很多同学也围着我问这问那。我问他们为什么,几个学生告诉我,因为从第一节课开始老师就总是微笑着面对他们。过去他们很少被这样尊重过,所以,他们喜欢老师和老师讲的课。那一晚我失眠了,尊重,击中了我。我在想:我们老师经常埋怨现在的中专生,素质低,课难上。实际上,我们的孩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只要我们给了他们最起码的尊重和关爱,他们就会尊重老师的劳动。尊重胜过一切说教,尊重跨越时空和代沟,尊重扬起自信的风帆,尊重是对等的、双方的。尊重是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结合点。
二、时代需要——德育教育的目标
21世纪,我国已迈入市场经济的大门。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还是过去的老一套,那是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就要求我们的年青一代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市场经济对人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诚信”,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民,才能站稳市场。这一点,在市场经济十分规范的西方社会,已做得非常好,假一罚千万,甚至倒闭;个别商品质量出问题,全部商品召回制等等。所以在发达国家买不到假货,因此他们拥有极高的国际国内信誉。但是,反观我们中国市场,坑、蒙、拐、骗无奇不有,尤其是近来的“三鹿奶粉”事件,竟然把毒手伸向千百万婴幼儿,真是丧尽天良,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由此引发的中国奶制品业的危机和全社会的震动,可谓触目惊心。我们是法律类学校,更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从活生生的正反两面的事例中,理解真伪,懂得讲“真诚”、讲“信用”的可贵,从而树立“诚信”意识。只有我们年青的一代做到了“诚信”,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可能健康地发展。一个“无商不奸”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繁荣经济的。我们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初中毕业时的失落者,在尊重、关爱和帮助中,重找尊严,重树信心,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真诚的,具有合作精神和较好的交往能力的人。真正做到适合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健康的心理教育——德育教育的土壤
德育有两大功能,一是满足社会对它的需要,二是满足人对它的精神需要。以上所说的时代需要就是满足社会对它的需要。我们以往的德育工作往往更多地注重社会需要,而轻人本身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在如今,国内现实生活丰富多采,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大量信息涌入校园,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此外,学生在自身成长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也未能得到教师的充分指导和帮助,学校德育忽视学生精神需求的问题就更显得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密切配合。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德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原本就属于德育的范畴。是德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的。心理学是教育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对学生而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是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没有什么比个性心理的健全发展更为重要的了。许多我们认为品德低劣的所谓“双差生”,问题就可能出在心理健康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因此,德育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学生的心理障碍清除了,个性心理健康了,学生才能够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要有实效,不只是开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有一两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就能做到,它需要每一位教职员工了解心理学,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同时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才能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乐于接受。只有健康的心理教育的肥沃土壤,才能培育有德有用的茁壮人才。
四、个性化、量化管理——德育教育的特征
在德育教育上搞大呼隆,一刀切这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结果造成德育教育效果差。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指导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原则。作为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德育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实较性。德育教育还要重视量化管理,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教育就可以奏效的。如何把“外压”变为“内化”,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关键。“量化管理”可以使这个关键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
叶圣陶曾经说过:“改掉学生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合理的可能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强化的措施。就是充分利用“外压”,使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最终变“外压”为“内化”,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从《学生守则》和《校园八荣八耻》为基础,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上课遵守纪律,就要通过点名、登记,按次数作出相应的处罚,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奖励。我校实行的德育分登记奖惩表,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希望每个老师都能重视它,因为学生在乎它。在乎它,才能为不扣分逐步地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在乎它,才能为加分而努力加入到优秀行列。这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吗?
中国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古老国度,以德治国由来已久。结合现时代特征,继承和恢复优秀道德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愿意同大家共同谈讨更多更好的德育教育的方法,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的未来。
2009年4月7日